6月銀行理財規模環比下降超9000億元——這是銀行上半年考核之際,受理財回表等因素交織影響,理財市場正在發生的事情。
據券商中國記者獨家匯總產品規模排名前14理財公司數據,截至今年6月末,14家銀行理財公司合計規模達22.96萬億元,較今年5月末下降約9500億元。從而導致今年以來14家理財公司整體的規模增量回落至約5300億元。另據普益標準,全市場口徑下的理財存量規模在6月末下降至31萬億元,較上月回落約0.3萬億元。
具體來看,上述14家理財公司6月份規模減少,主要是因為現金類產品流失較快:環比下降超5500億元,較年初下降約8000億元。
展望后市,跨過年中時點后,7月份理財市場規模或將迎來快速回流。據華西證券預計,7月回升幅度或像此前一樣,維持在萬億級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增量結構和基本面都有亮點:今年以來,現金類理財產品規模持續下滑,固收類產品仍是主要增量來源;同時,年內理財公司明顯加大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紛紛布局被動指數ETF資產。就在近期,工銀理財、中郵理財宣布已參與多家港股上市公司IPO基石投資,光大理財也在6月參與A股IPO上市公司的網下打新,并成功入圍有效報價。
萬億級理財公司增至14家
近日,券商中國記者根據獨家數據測算,市場規模排名前14的銀行理財公司的產品總規模6月份單月減少約9500億元,單月降幅約4%,主要因銀行理財季末回表所致。
華西證券分析師劉郁研報觀點認為,今年理財資金季末回表壓力可能弱于季節性規律。從兩方面可以印證這一判斷:一是季末理財在二級市場仍維持大額凈買入;二是本輪季末銀行融出維持年內相對高位,存單發行價持續向下,或反映季末因各項指標壓力可控,母行回表訴求可能不高。
以具體理財公司的規模變化來看,回落幅度較大的機構主要來自于四大行旗下的理財公司,其中農銀理財、工銀理財、中銀理財單月降幅均超千億元,建信理財單月降幅也接近千億元。此外,平安理財、招銀理財單月回落規模約800億元。14家理財公司中,僅有中郵理財、華夏理財6月仍維持凈增長。
雖然主要理財公司單月規模有所下降,但從今年上半年來看,銀行理財市場總體維持凈流入。據券商中國記者測算,上述14家公司上半年合計增長超5300億元,其中光大理財增幅超2000億元,中郵理財、信銀理財和華夏理財增幅均超15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產品規模持續增長,時隔5個月,萬億規模理財公司陣營再添新成員:華夏理財在6月份突破1萬億元關口,萬億級理財公司擴容至14家。
展望后市,7月份理財市場規模或將迎來快速回流。據華西證券研報分析,7月理財規模通常呈現季節性擴張特征,且增幅往往高于前月回表幅度,歷史上7月增幅普遍維持在1.4萬億元至2.2萬億元之間。該機構預計,本次回升幅度或基本維持在1萬億元以上。
現金類理財年內縮水近8000億元
從銀行理財細分品類上看,今年上半年現金管理類產品,或因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大額存單收益率下降等因素影響,該產品年內縮水明顯,其中6月份降幅較為顯著。據普益標準數據,今年6月現金管理類產品年化收益率僅為1.43%,低于純債類產品年化收益率約1.18個百分點。
券商中國記者據獨家數據測算,上述TOP 14的理財公司6月現金類產品規模環比下降超5500億元,而較年初的規模降幅合計約8000億元。
拉長時間跨度來看,普益標準監測的現金管理類產品顯示,理財市場的現金類產品自2023年11月觸及約8.7萬億元的高點之后,便開始下滑,經過一年半的調整后,市場存量規模已降至6.9萬億元附近,“縮水”約1.8萬億元。
固收產品方面,今年6月由于股債“蹺蹺板”效應,權益資產表現相對更好,而純債資產收益率則維持小幅震蕩,因此相關固收產品的收益率發生波動。
據普益標準發布的6月數據,開放式固收理財平均兌付收益率達2.73%,環比上漲7BP,超出其平均業績比較基準4BP;封閉式固收類理財產品平均兌付收益率為2.78%,環比下跌3BP,且落后平均業績基準16BP。
普益標準分析認為,這一反差源于持倉結構與市場行情的適配性差異。開放式產品憑借靈活申贖機制,精準捕捉債市波段行情,通過增配中短端利率債及信用債并交易資本利得,在低票息環境中實現收益;而封閉式產品受制于持有到期策略,其重倉的1—3年期信用債漲幅微弱,此外6月恰逢理財估值整改“年中考”,進一步限制了封閉式產品緩沖市場波動的操作空間。
指數投資熱度提升
與往年相比,理財公司增配權益資產有了更多實質性舉措和新途徑。今年以來,無論是布局指數化投資,還是參與A股新上市公司網下打新,乃至港股IPO公司基石投資,理財公司身影頻現其中。
指數化投資方面,今年4月,包括中銀理財、中郵理財、交銀理財、浦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紛紛發聲表示,將通過直接投資或以間接方式持續增持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通過布局指數策略、指數增強策略等各類含權類理財產品,進一步支持資本市場發展。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近期又有一批掛鉤被動指數的銀行理財產品完成募集,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指數化投資的理財產品數量顯著增多。
為了更好布局權益資產投資,年內多達24家理財公司密集調研A股上市公司。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寧銀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共24家理財公司調研A股上市公司達1473次,調研個股數量多達1249只(含不同機構調研同一上市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被調研個股屬于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板塊的分別有320只、295只和22只,合計占比多達51%。其中,興銀理財、招銀理財、寧銀理財和匯華理財頗為關注科創板、創業板上市公司。具體板塊來看,通信、工業自動化等科技領域,醫藥生物、醫療保健設備,以及國防軍工等細分行業的上市公司頗受理財公司青睞。
頻現IPO基石投資
越來越多理財公司通過參與新股網下打新、港股IPO基石投資的方式布局權益資產。此舉也成為理財公司提升自身權益投資能力、豐富產品策略的重要手段。
今年6月,光大理財參與深交所主板擬IPO企業信通電子的網下打新,以900萬股申報規模,成功入圍有效報價。這也是網下詢價名單中,首次出現銀行理財機構,標志著銀行理財公司正式以A類投資者身份參與網下打新。
港股IPO方面,今年5月,在寧德時代登陸港股市場之際,中郵理財成功獲配基石投資份額5000萬美元;隨后在6月份,空調和熱管理系統零部件制造商——三花智控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中郵理財獲配基石投資份額2000萬美元。
工銀理財此前也披露,此次三花智控港股IPO,工銀理財作為基石投資者獲配2000萬美元投資份額。不久后,工銀理財再度嘗鮮,參與國內椰子水賽道企業IFBH的IPO,成功獲得約400萬美元的“基石+錨定”投資份額,成為近年來首家參與新消費領域港股IPO基石投資的理財公司。
工銀理財表示,該公司推出“固收+港股IPO”策略系列產品,采用港股IPO投資策略增厚收益,重點關注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等國家重點產業領域港股IPO項目投資機會。
而中郵理財表示,該公司在資產端,參與中國化學、榮盛石化、東方盛虹等超150筆定增、港股IPO、股票和未上市股權等權益投資,累計投資金額近500億元,同時積極參與港股IPO基石投資等,發揮中長期資金入市力量。
責編:戰術恒
排版:劉珺宇
校對: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