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產業鏈龍頭藍思科技的港股IPO進入招股階段。
根據公告,藍思科技將于6月30日至7月4日招股,預期定價日為7月7日,預期股份將于2025年7月9日開始在聯交所買賣。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藍思科技港股上市時間預計為今年7、8月份,目前來看,上市節奏符合預期。
據悉,公司此次擬全球發售約2.62億股H股(視乎發售量調整權及超額配售選擇權行使與否而定),中國香港發售股份2884.84萬股,國際發售股份約2.33億股。發售價將為每股發售股份17.38~18.18港元,每手買賣單位為200股,股份代號為6613。
近來火熱的港股市場受到資本極大關注,一眾消費電子產業鏈公司扎堆赴港IPO,藍思科技是其中進程較快的公司。其在港股融資用途、上市后估值表現均是市場關注的話題,也有望成為后續IPO公司的借鑒。
預計募資約45億港元
當前,藍思科技的最終發行價還未最終敲定。如按每股發售股份的發售價為17.78港元(中位數)計算,在扣除相關開支后,藍思科技估計將獲得此次港股募資凈額為45.90億港元。公告顯示,募資中約48%將用于豐富與擴展產品及服務組合;約28%用于擴大海外業務布局;約14%用于提升垂直整合智能智造能力;以及約10%用作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
截至6月30日收盤,藍思科技A股最新價為22.21元,港股如按最高發行價18.18港元(約16.59元人民幣)計,較A股折價約25%,這符合港股對A股普遍折價的整體趨勢。
不過,此前登陸港股的寧德時代、恒瑞醫藥均出現H股股價超越A股的情形,這也讓投資者對藍思科技的表現充滿期待。有A股投資人表示,“只要藍思港股股價上漲超34%,就有希望超越A股。”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今年40家登陸港交所主板的公司中,有11家公司首日漲幅就超過30%。
從基石投資人名單來看,藍思科技的港股IPO獲得了不少知名投資機構的青睞。公開資料顯示,基石投資者是港股IPO中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指在IPO發行前,基石投資者與發行人簽署認購協議,承諾以IPO價格認購發行人一定份額股票的投資者,類似A股戰略投資人。這些基石投資者往往是知名的投資機構,比如大型銀行、對沖基金、私募基金、國家主權基金等。
公告顯示,此次IPO引入的基石投資者共認購金額約為1.91億美元(約14.99億港元),分別為小米旗下GreenBetter、世運電路旗下世運線路板、UBS AM Singapore、Oaktree、LMR、弘毅投資旗下Redwood、QRT、Poly Platinum、無極資本旗下Infini、Verition。
其中,小米、世運電路分別認購1000萬美元,UBS AM Singapore認購5000萬美元,Oaktree認購2500萬美元,LMR認購3000萬美元,Redwood認購600萬美元,QRT認購2000萬美元,Poly Platinum、無極資本旗下Infini分別認購1500萬美元,Verition認購1000萬美元。
小米的身份不言自明,其和藍思同處消費電子產業鏈,處于下游。世運電路主營各類印刷電路板,處于消費電子產業鏈的上游,產品也用于汽車電子、人形機器人、AI眼鏡等。其余投資人多為國際知名投資機構。
周群飛仍是藍思科技最大的股份持有人。目前,公司分別由藍思科技(香港)、長沙群欣及鄭俊龍直接控制約56.28%、5.78%及0.07%股權。藍思科技(香港)為周群飛旗下全資公司,長沙群欣分別由周群飛及丈夫鄭俊龍分別直接持有97.90%及2.1%股權。待本次港股發行完成后,周群飛夫婦將共控制公司已發行股份總股本的59.03%。
全球化及“去蘋果化”
回到藍思科技本次港股上市的目的,開啟多元融資渠道是直接目的。而在這背后,隱藏著周群飛更大的戰略野心。
藍思科技表示,未來將實施以下戰略以推動進一步增長,包括擴張和優化產能,加深全球化布局;豐富產品和服務組合,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改進智能智造系統以提升生產效率;增加研發投入;通過產業價值鏈整合及戰略并購以促進增長。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藍思科技著墨頗多。
其稱,將從戰略上拓寬全球業務版圖,確保貼近主要客戶,并降低物流成本。計劃通過在靠近主要客戶的戰略位置設立新的工業園區,在全球范圍內擴張和優化產能。
具體而言,藍思將在越南和泰國設立智能終端結構件(包括智能手機及電腦產品)以及智能汽車及駕駛艙產品生產線。預計泰國的新生產線將于2025年底開始運作,并于2026年逐步擴大生產,該生產線將主要用于生產智能汽車及座艙產品。越南的新生產線將于2025年底逐步開始運作,并于2026年逐步擴大生產。公司認為,這兩地均擁有勞動成本具有競爭力、勞動力相對熟練以及消費性電子制造業成熟的優勢條件。
公開資料顯示,藍思在2017年成立藍思越南,自此開啟全球化產業布局。以2024年收入計,藍思在全球消費電子精密結構件及模組綜合解決方案行業、全球智能汽車交互系統綜合解決方案行業中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3.0%及20.9%。產能布局上,藍思在國內外擁有九個生產和研發基地,包括位于東南亞的工業園區,以及位于中國香港,還有美國、日本及韓國等地的境外辦公駐點。
這一系列動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藍思為了配合大客戶的戰略。
公開報道顯示,由于關稅政策變化,藍思的重要客戶蘋果公司正在考慮將其供應鏈從中國分散到其他國家。而藍思通過全球生產規劃,可以繼續從境外工業園區為客戶提供服務。
不過,有意思的是,藍思科技一邊在深度綁定大客戶,一邊也在尋找新的業務增量。因此在藍思此次港股IPO中,除了“全球化”這個關鍵詞,另一關鍵詞就是“多元化”。
上文提到,本次募資最大的投向是豐富產品,其中,在傳統消費電子業務上,藍思將最大的一部分金額用于支持新一代智能終端折疊屏技術儲備和產能建設。其余金額則分別投向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增強顯示/虛擬現實產品以及可穿戴設備。藍思也明確表示,此前在消費電子和智能汽車領域的積累,將賦能公司拓展到新的業務領域,把握未來的增長機會。
實際上,據招股書披露,藍思來自蘋果的銷售占比正在進一步降低。2022年~2024年,公司對最大客戶的銷售額分別占收入的71.0%、57.8%及49.5%,下降的原因在于拓展客戶基礎、擴充產品以及沿價值鏈縱向擴展。其預計,2025年來自該客戶的收入貢獻占公司總收入的比例將少于50%,未來收入來源將進一步多元化。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果鏈公司面對供應鏈不穩定性,大致有三個策略,一是提前去別國建廠,降低成本和避免關稅政策風險;二是可以考慮用自動化設備和機器人干活,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三是減少對蘋果的依賴,比如做汽車、VR設備或者其他消費電子產品。
目前來看,藍思科技的戰略調整也正是遵循這樣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