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間,A股造紙行業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率從21%升至逾79%,環境議題特別是減少碳排放成為這類公司ESG信息披露的焦點。多家龍頭企業不僅詳細核算并披露了范圍一至三的碳排放數據,還設定了清晰的減碳目標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然而,在“向綠而行”的同時,造紙行業正面臨增長挑戰。中國造紙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行業利潤同比下降2.7%,2025年一季度利潤同比下滑22%,而這兩個時間段內我國紙和紙板生產總量均為正增長。專家表示,當前是造紙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陣痛期,企業需通過規模化降本增效、耦合新能源體系,獲得生存與發展。在高質量發展與行業面臨增長瓶頸的背景下,構建上下游協同的綠色生態圈被視為行業破局的關鍵。
ESG信披展現減碳新態勢
ESG理念在各行業持續滲透,造紙行業作為傳統高耗能產業,相關公司ESG信息披露率也迎來顯著提升,成為“向綠而行”的重要注腳。根據申萬行業分類,過去十年間,A股造紙行業24家上市公司ESG報告(包括社會責任報告等)披露率從21%躍升至逾79%。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上述24家上市公司中,僅恒達新材、安妮股份、松煬資源、森林包裝以及民士達尚未披露相關報告。
在已披露的造紙行業上市公司ESG報告中,環境議題特別是減少碳排放成為核心焦點。以碳排放情況為例,明確列出實質性議題的企業均將碳排放、氣候變化和能源管理等議題劃定為核心重要議題,凸顯了全行業對環境責任的高度共識和“綠”動方向。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在已披露2024年ESG報告的造紙企業中,太陽紙業、恒豐紙業、山鷹國際、岳陽林紙、博匯紙業等對碳排放情況披露較為完善,均對范圍一至三進行了核算和披露。而民豐特紙、華泰股份、宜賓紙業、榮晟環保、五洲特紙未對碳排放情況進行詳細核算和披露。
從核算維度來看,以太陽紙業為例,公司表示碳排放范圍三的統計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2024年范圍三核算范圍包括購買的國內外原輔料、化工品、產品包裝物和服務;上游大宗物資的公路、鐵路、海運運輸排放;雇員通勤。
造紙行業上市公司減碳目標明確,成效初顯。凱恩股份計劃2026年實現碳達峰,2035年碳排放總量較2021年下降90%,2040年實現碳中和。2024年,公司生產范圍內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同比下降27%,每噸紙合計溫室氣體排放量同比下降25%。公司2024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相較于2021年下降71%。
山鷹國際表示,到2030年,范圍一、范圍二單位產品碳強度較2020年下降39%,目前達成科學碳目標總進度93%。到2030年,范圍三單位產品碳強度較2020年下降20%,目前達成科學碳目標總進度87%。青山紙業2024年碳排放總量同比下降32.93%,單位產品碳排放強度同比下降36.72%。
減碳路徑亦在探索中逐漸清晰。冠豪高新表示,2024年新產能投放導致范圍一溫室氣體排放稍有上升,公司通過實施高效節能措施遏制排放增長。通過使用綠色電力和購買綠證的方式,公司減少了范圍二基于市場的溫室氣體排放,促使公司2024年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范圍一+范圍二)及排放強度均較上年有所下降。
轉型攻堅呼喚生態革新
A股造紙行業上市公司在ESG報告中所展現的減碳實踐,是在高質量發展與行業面臨增長瓶頸的背景下,“向綠而行”尋求破局的必然選擇。
中國造紙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造紙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80400家,主營業務收入約1.5萬億元,人均紙張消費量接近97公斤,與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差距逐漸收窄。目前中國造紙業紙和紙板產量已連續16年穩居全球首位,中國70%造紙企業的技術裝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造紙產業已形成裝備智能化、生產清潔化、管理數字化的新型工業體系。
然而,亮眼數據之下,行業正經歷陣痛期,增長壓力凸顯。“近年來,我國紙和紙板生產處于平穩狀態,但是行業利潤水平出現下滑。”中國造紙協會理事長趙偉對記者介紹,“根據協會調查,2024年我國紙和紙板總產量2.9億噸,同比增長1.5%,利潤同比下降2.7%。今年一季度我國紙和紙板生產總量同比增長5%,但利潤僅有41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2%,虧損企業占比超30%。”
在此背景下,“向綠而行”成為產業鏈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破局之道。趙偉表示,行業需提升生物質能源的應用比例,力爭在用能理論與技術上取得突破,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支撐。到2030年實現關鍵技術重大突破,為生物質等替代能源逐步取代化石能源奠定基礎。在此過程中,需確保能源效率和效益不受化石能源使用減少的影響;同時,要充分發揮熱電聯產高效節能減碳的優勢,避免能源成本大幅攀升。推動節約戰略,倡導綠色消費理念,促進全社會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
在綠色“風口”下,造紙行業需尋找自身降碳與產業升級的路徑。“造紙行業正處于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時期,行業利潤沒有明顯改善。有人將其歸結為內卷,這只是一個方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表示,“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正處于第四次產業革命期間。這次產業革命以綠色、低碳、智慧、安全等為核心。在此背景下,造紙行業勢必面臨洗牌。凡是能夠耦合新能源體系發展、自身能夠降本增效、提升產品質量的企業,就能活下來。”
常紀文預測,未來幾年造紙行業集中度還會上升。他表示,行業需通過規模化提升企業的節能減排降耗水平,并在此過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在企業內部采用熱泵技術等節能降耗技術,把能效提上去,把成本降下來。“我相信再過五年,現在的困難都會克服。現在是陣痛期,通過質量取勝,誰能降本增效,誰將來就能生存和發展。”常紀文說。
構建可持續產業生態圈
面對轉型攻堅的嚴峻挑戰,單打獨斗難以推動造紙業“向綠而行”。構建一個上下游緊密聯動、多方協同共治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圈,已成為行業破局新周期的關鍵路徑。
深化下游協同、發揮鏈主引領、引入精準金融支持,構成了支撐這一綠色生態圈的三大支柱。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總經理田超表示,在政府監管、社會監督與行業求變決心驅動下,歷經四十多年快速發展的造紙業已將綠色環保視為最大課題。在市場升級、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單靠造紙環節一己之力必是事倍功半,打造綠色生態圈是更高效、更理性的路徑。
下游包裝與印刷環節的需求升級,對造紙行業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技術創新要求。中國包裝聯合會監事長王躍中對記者表示,紙包裝行業要真正實現“減量不減功能”并拓展高端應用場景(如冷鏈、生鮮、外賣),關鍵在于造紙環節能否提供具備原生防水、隔氣、耐油、保鮮等特種功能的新型紙基材料。
同樣,數字印刷的推廣,也正面臨成本高和適印性不足的瓶頸,這與造紙環節直接相關。“提高數字印刷占比,對于降低碳排放十分重要。”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常務副理事長褚庭亮對記者表示,數碼紙比傳統紙貴,數字印刷速度和質量與傳統印刷有差距;設備層面,噴碼印刷噴頭國產化不足。此外,水性油墨實用性及紙張承受力需與造紙業協作改善。印刷與造紙還需聯動實現可持續生態,一方面要推進紙張減量化,如使用超薄紙以降低成本和碳排放,另一方面推動紙張柔性柔光化,減少對白度的過度追求,這是造紙和印刷兩個產業向綠色化協作發展的重要方向。
面對下游的壓力與機遇,造紙產業鏈主企業需扮演驅動全鏈創新與生態共建的核心引擎角色。金光集團APP(中國)副總裁翟京麗對記者表示,鏈主企業需持續投入技術創新,深耕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研發,并將數字化深度融入生產場景,開發高附加值、低碳新產品。“必須主動推動產業鏈從分散競爭轉向生態共建,整合林漿紙、包裝、印刷等上下游資源,促進信息、技術、資源共享,建立協同應對挑戰的機制。”翟京麗表示,更為關鍵的是,鏈主企業應超越個體競爭思維,主動定義行業標準,并聯合金融機構創新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圈建設。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崔瑩認為,在“雙碳”目標引領下,轉型金融對造紙業意義重大。支持高排放的造紙業向低碳轉型,對于一些產品,如節能減排掛鉤貸款、轉型規劃認證后的貸款,部分地區有財政補貼。此外,生物多樣性金融與造紙業相關。因造紙業與林業關聯,可推出生物多樣性掛鉤債券或貸款,國際上已有此類產品,這是造紙業ESG與金融結合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