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定存5萬元就能獲得Labubu盲盒這事兒,連續刷屏了好幾天。但行外人看的是熱鬧,行內人看的是心跳。
行外人看熱鬧是因為,不論你是否被Labubu的審美所戳中,也不論你是否認同其價值和稀缺屬性,都不可否認Labubu的市場價格已經數倍于其發售價,收益率遠超黃金。
所以當銀行拓新吸存祭出了時下最流行的IP“大招”時,毫無意外自身也會收獲一波熱度,甚至是一些粉絲贊美。
而行內人“心跳”是因為,2018年發布的《關于完善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規定,不得通過返還現金或有價證券、贈送實物等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加之近年來隨著監管部門多次重申禁止貼息、加強MPA考核、督促銀行優化存款結構以擺脫“季末沖存款”的現象,銀行拓新攬儲的手段,變得更加隱秘。
所以,有銀行從業人士在該事件剛在社交媒體發酵的時候告訴券商中國記者,很難見到像這次定存5萬送Labubu盲盒這樣高調又直白的攬儲方式。
據記者多方了解,上周長三角某地金融監管部門向轄區內的銀行做了一個提示,大意是重申不得短期沖量、無序攬儲。而后該屬地銀行自行梳理其負債端業務,列出了相關禁止行為清單,包括如下事項:
一是不得對未約定期限的保證金存款、定期存款等提前支取(隨存隨取)部分靠檔計息或仍按原定期限計息,或對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提前付息;二是不得發行或銷售“假結構性存款”“偽結構性存款”高息維護客戶 ;三是不得通過存款產品向關聯方等進行利益輸送;四是不得通過超客戶實際融資需求發放貸款形式資金趴賬、辦理無真實貿易背景的“低風險”業務、“循環質押”、以貸轉存等操作虛增存貸款數據;五是不得將同業存款計入一般性存款核算虛增存款數據;六是不得通過理財產品倒存虛增存款數據;七是不得通過手工補息、發放加息券等方式吸收存款;八是不得通過贈送實物、與互聯網平臺合作發放會員福利等方式吸收存款。
上述銀行在自查的過程中,如果發現相關違例事項,將立即將相關產品暫停發售,宣傳展示同步清理下架,存量業務2025年底前穩妥有序退出。
所以,回到這一次攬儲送labubu的當事行,據券商中國記者了解,這一動作也不會再繼續在其他地區復制了——哪怕它在社交網絡特別受粉絲吹捧。
當然,在存款利率節節下行的大趨勢下,價格敏感型的儲戶資金往更高收益的資管產品遷徙的現象,是業內可以預見的。面對已經低至1.43%(一季度末)的凈息差以及依舊嚴格的季末考核指標,銀行不管是出于主動還是被動,都會有巨大的動力去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客戶資源。
所以,不管是隱秘變相、還是高調直白的補貼攬儲、高息攬儲、實物攬儲現象,可能依舊不會徹底退出市場。
即便如此,一個深層次的問題依舊不可回避:銀行到底應該怎么管理負債端業務?有幾名受訪銀行從業人士在回答記者這一提問的時候,都談及兩個重要方向:
一是在客戶可以感知的層面下功夫,比如存款產品創新及客戶營銷管理。比如創設分段計息存款產品;基于對客戶畫像的了解,有針對性地設置客戶銀行賬戶APP展示頁面,在特殊時點(發薪日、節假期)等加大對客戶資金的匹配引導。
二是在根源上下功夫——存款考核。在考核指標的設定上,應該允許降低存款規模權重,轉而考核整體AUM、財富管理相關指標貢獻度和增速、客戶留存率和活躍度等。
知易行難,道理好說事難做。銀行摒棄存款規模情結也是個老話題了,究竟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這是一個銀行生存需求、考核機制和監管導向交織的問題,留待業內人士思考,我們跟蹤觀察。
校對:蘇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