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国产又黄又爽女人高潮的_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_免费在线成人av

工程師紅利,注入新動能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王峰2025-07-18 09:29

對高校畢業生來說,最不愁就業、收入待遇好的就業去向是什么?工程師肯定是答案之一。

隨著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對高素質復合型工科人才的需求陡增。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卓越工程師被明確為4支戰略人才力量之一。

自2022年起,中央組織部、教育部等九部門啟動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今年,首屆專項試點2100多名工程碩士畢業。

教育部7月15日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披露,首屆畢業生整體實現高質量就業,留在本領域企業就業的比例達71%,精準服務國家戰略。

卓越工程師培養被認為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制高點,是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最精準著力點,是高端人才自主培養“國之大者”。

我國有全球最大的“工程師紅利”,且還在推動工程師培養向高精尖挺進。卓越工程師培養,不只是培養高學歷工程師,更要創新培養機制,在美歐主導的兩大國際工程教育認證體系之外,為全球工程教育立新標。

工程師紅利邁向高處

截至目前,高水平大學聯合一流企業建設了40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這些學院有的設立在大學,有的設立在企業。其中,高校包括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企業包括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寶武鋼鐵集團等。

今年,首屆專項試點的2100多名工程碩士已經畢業,明年,首屆工程博士將畢業。

教育部等有關部門還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4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支持高校、企業、國家實驗室成立“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

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程師隊伍。目前,我國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簡稱STEM)專業畢業生每年超過500萬人。

為什么在已經擁有如此之多工程師的情況下,還要發力培養卓越工程師?

在7月15日教育部新聞通氣會上,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郝彤亮指出,從國內看,我們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和潛力最大的內需市場。隨著中國企業全球化和產業轉型升級,我們正處于從全球產業鏈中游向更上游邁進的躍升階段,有巨大的產業創新需求,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迫切需要大批卓越工程師隊伍。

從國際看,目前國際競爭的“卡脖子”技術幾乎都聚焦于工程科技領域,迫切要求我們提高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能力。

從教育自身看,我國已經建立世界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體系,但總體來看“工科理科化”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存在工程教育師資力量不強、科研任務與工程能力培養脫節、重知識輕實踐等問題,培養體系、培養方式滯后于實踐需要。

“為此,教育部以實質化校企聯合培養為牽引,2022年正式啟動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郝彤亮說。

再造工程人才培養流程

三年來,校企聯合培養貫穿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始終,深化校企雙向奔赴。

張躍凱本科讀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專業,大三時,他看到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招收工程博士,非常向往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他,成為北航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2024級直博生。

被錄取后,張躍凱一邊準備本科的畢業設計,一邊準備讀博期間的研究課題。巧合的是,兩者取得了一致。張躍凱先是在學校的實驗室,然后在博士聯培企業里,完成了關于集成電路刻蝕設備研發的畢業設計。

“讀工程博士,要與聯培企業的生產課題緊密結合。在企業導師的幫助下,我正在慢慢轉向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借助聯培企業的軟件系統等資源,構建自己的課題。”張躍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卓越工程師培養試點再造了工程教育流程。聯培企業根據自身的研發需求,建立課題庫供學生選擇,學校和企業派出雙導師指導一名學生,共同授課、共同指導實踐、共同指導就業。

工程碩博士的學制分為碩士“1+2”、博士“2+3”兩個階段,即第一階段在學校完成校內理論學習,第二階段在企業完成科研實踐等培養環節。但在理論學習環節,企業導師就已完全就位,對學生進行指導。

王松濤是張躍凱的企業導師,他的身份還有北方華創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北方華創”)招聘調配部總監。

“在企實踐階段,北方華創按月追蹤學生實踐進展,定期邀請高校導師來企交流,并與學校導師和學生管理部門同步學生培養情況,共同探討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工作機制建設,包括培養方式、交流機制、評價機制等。”王松濤說。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22級工程碩士張百川今年畢業,如今已成為聯培企業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的正式員工。

張百川的導師團隊堪稱豪華,中國石化工程院油田化學領域首席專家楊小華是他的導師,另外還有兩位有十年研發經驗的博士副導師,形成“首席領航+學校導師+團隊支撐”的模式。

楊小華老師為他選定的課題極具挑戰:研發一種環保型抗高溫降濾失劑,需同時攻克抗180℃高溫、耐飽和鹽、降低鉆井液黏度、降本15%、滿足國家海洋排放標準的五重關卡。

“楊老師與我第一次深談便說:百川,真正的工程科研,是解決‘卡脖子’的難題,不是做‘墻上掛的燒餅’!”張百川說。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將實踐成果與學位論文并列,都可以作為專業學位碩博士申請學位答辯的基本內容。今年首批畢業的2100多名專項試點碩士中,已有67人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

校企協同攻關技術難題

在工程碩博士培養過程中,校企聯合“開門辦教育”,協同攻關技術難題。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自1978年就開始研究生培養,目前有48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和創新中心,人才培養資源豐富。

中國電科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校企合作部副主任易勇介紹,“我們聚焦半導體、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等8個重點領域,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34所高校聯合開展工程碩博士專項培養,聯培學生達900多人。”

學生在企業培養階段,會直接編入核心研發項目組,將企業工程一線的實際問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課題作為科研和學位論文選題的主要來源。

中國電科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就建立了1200余項企業課題,依托在研國家重大工程任務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為每一位工程碩博士至少配備1項科研課題。

張百川回想起入企實踐時也說,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不僅開放了最前沿的科研項目,更構建了從“克級實驗室試驗”到“百升廠家中試”再到“萬噸級油田生產現場應用”的完整轉化鏈條。這種“真刀真槍”的實戰環境,是書本和實驗室無法比擬的。

校企協同過程中,學校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生產問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智能微納公共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新河介紹,一家半導體領域企業向中心提出了一個生產中遇到的芯片清洗裝備相關問題,這不是一個電子信息學科的問題,受益于中心是一個跨學科平臺,最終通過引入航空航天學科的航空發動機設計相關技術,解決了這個半導體企業的問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智能微納公共創新中心(下稱“微納中心”)在工程碩博士培養中發揮著作用。微納中心總使用面積近5000平方米,其中超凈實驗室實際面積2500平方米,具備薄膜沉積、圖形化、光刻、刻蝕、封裝測試、性能表征等微納加工及測試全流程能力。

“這種類企業級的生產科研環境,能支持工程碩博士的實習實訓,學生在微納中心進行概念驗證,然后到企業生產線上檢驗驗證的成果,如果發現問題還可以回到微納中心改進并繼續驗證。”王新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有了這樣一個平臺,學校就能開設貼近企業真實生產的課程。”他說。

據介紹,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項目聚焦18個關鍵領域,已經建設201門“高階性、前沿性、交叉性、挑戰度”的核心課程。

標準建設牽引人才培養

下一步,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如何深化?

郝彤亮在7月15日新聞通氣會上說,產教融合培養將從小范圍的試點探索,轉變為人才培養大范圍的共識行動。

一是向所有工程碩博士推廣。到2030年,推動超半數工程碩博士培養單位自主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

二是向全部67個專業學位類別推廣。找準各領域產教融合培養結合點,創新聯合培養機制,構建分類培養體系,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精準對接。

他介紹,下半年將正式發布《卓越工程師培養認證標準》,并根據標準要求,試點啟動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認證工作。

這將是我國為全球工程教育貢獻的重要智慧成果。全球工程師培養歷經數百年發展,當前國際工程教育認證主要有兩大代表,其中《華盛頓協議》聚焦本科層次,歐洲工程教育認證側重本碩層次,而以碩博培養為主的工程教育認證尚屬空白。

“我們應搶抓機遇,填補空白,率先在國際上推出基于碩博士培養層次的認證標準,引領全球工程教育評價變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趙巍勝說。

趙巍勝在7月15日新聞通氣會上介紹,《卓越工程師培養認證標準》構建形成了覆蓋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培養全過程的指標體系,包括學院定位與組織、質量保障與持續改進、合作與開放、工程師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工程師職業發展等,支撐我國卓越工程師培養邁向世界水平。

三年來,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培養改革首次實現了有組織、成建制、大規模的校企實質性聯合培養。首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體現了個人發展與服務國家戰略的契合。

“下一步,要重點考慮如何以標準建設為統領,推動實現機制化、常態化、國際化的高質量人才培養,加快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郝彤亮說。

責任編輯: 陳勇洲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