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坎港位于廣東省陸豐市的烏坎村南部,這里有100多艘小漁船到大海里討生活。小漁船停靠在港口碼頭的棧道上,碼頭棧橋由私人維護,并不向漁船收費,而是收取漁獲,靠出售漁獲謀利。
筆者近些年多次到烏坎港,近10年來漁船數量增加頗多。今年前去,看到專門抓螃蟹苗的漁船,頗為新奇。漁船用燈光引誘螃蟹幼苗,吸附在專用裝置上,相比出海捕魚,這種方式更為簡單,節省勞力。抓上來的幼苗在碼頭棧橋上直接賣給老板。
陳老板這幾年都在做螃蟹苗生意,棧橋上放著分揀工具,芝麻大的螃蟹苗每個可以賣3毛錢,如果大一點,黃豆大小,就可以賣五毛錢。但是從芝麻大小長到黃豆大小,會有80%的死亡率。
港口內,從岸上伸出去一個個木制的橋架棧道,這些棧道就是漁船平日停靠的地方,大體呈現“韭”字狀。棧道狹窄處只有一米寬,相向而行只能側身而過。在棧道深入海的終端,會建一所小房子,里面有一些雜物和休憩的地方,有涼棚,有魚排。以前這里還能養魚,只不過現在港口淤積水深只有一兩米,養殖的網箱就廢棄了。
烏坎村戶籍人口達到1.45萬人,雖然是個村莊,但因為人口眾多,跟個小城鎮相似,沿街商鋪林立,有奶茶店、農貿市場、金鋪和飯店。還有不少魚檔,漁民從海里打上來的漁獲可以就近銷售。烏坎港坐落于螺河和烏坎河入海口,入海口一邊是山,一邊是嶺,港口是一個葫蘆嘴的形狀,漁船平日就停在葫蘆里面,是個天然避風好去處。港口不大,由于多年未曾清理淤泥,也沒有辦法停泊大船,這里停靠的都是小漁船,以家庭為工作單位。
陳老板說,這些棧道和網箱都是早些年批準的,現在都是村民在維護,平日里他靠收螃蟹苗維生。為了讓漁民出售螃蟹苗給他,需要付出一些勞動服務,維護棧道和魚排是基礎服務,還有附加服務,比如免費充電,一個漁船一天要充電十多元。這些都是吸引漁船靠攏的手段。
陳老板和收螃蟹苗的商人建立了比較固定的關系,他分揀蟹苗,包裝起來,為遠距離運輸做好準備。蟹苗商人很容易找到陳老板,也很容易在這里找到穩定的蟹苗供應,雙方都對蟹苗較為了解,容易在價格上達成一致。陳老板說他將螃蟹苗加價出售,但加的價格并不高,他兒子在深圳上班,他不想讓兒子跟著他做這個生意,他說沒有多少賺頭。
漁船與棧道維護者的關系并非鎖死,前者可以停靠其他棧道,后者需要小心維護這種關系,通過提供附加服務的方式,讓前者感受到安心。收購螃蟹苗的價格也要和市場價齊平,否則漁民會另尋他處。理論上停靠的漁船越多,越容易通過收購螃蟹苗賺到錢。
在其他棧道上,筆者看到一個小賣部,售賣的都是最簡單的商品,經營者說,停靠的漁民要把雜魚賣給他,他通過轉賣雜魚賺錢。其他單價較高的漁獲,漁民可以到岸上售賣給職業魚販。
在《江村經濟》里,作者記錄了江南水鄉太湖附近開弦弓村里的一種經濟現象,村子里有4艘運輸船,平日里往返村莊和市鎮之間,運送村民,并代村民從城里購買日常必需品,這兩者都不收費,代購都是按照原價結算。航船主賺錢,是作為村民出售生絲的代理人,航船主服務覆蓋區域的村民,在每年生絲出售時,在航船主的帶領下到城里出售生絲,收購者并不認識村民,但認識航船主,單個村民前去售賣,有可能被壓低價格,航船主會幫村民賣一個相對好的價格,他會給村民提供出售建議。
成交后,航船主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提成,其收入總量大概相當于一戶種植者。
烏坎碼頭棧道經營者獲取收入的方式,和開弦弓村相似,都是通過免費的服務獲客,陳老板還貼錢提供充電服務,通過貨物收購或者中介謀利。他們沒有按次或者按月收費,很可能是因為這種方法很難收取。在出售和交易時有金錢流動,這個時候收取服務費用更為容易。開弦弓村的村民,如果沒有航船主幫忙,賣不上合理價格,烏坎碼頭的蟹苗漁民,在外面也賣不上更高價,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都不會感覺自己受到盤剝。盡管賺取了費用,他們在免費服務之外,依然提供了專業服務。